PS:借鉴得物的架构师的经验 前瞻Yami由于前期急速的开发导致整体架构野蛮生长,但是当项目稳定之后就想着优化整体架构 架构方向首先,需要明确这三个步骤分别是什么,以及分别想要解决的问题: 工程健康工程健康是需要贯穿整个演进阶段的。 包体积大小治理Yami在2021接入Unity 并导入大量的Svga动画导致在21年4月份包体积迅速提升了100M。
代码的治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向:
针对只需要三方库一小部分功能的场景,我们对三方库进行定制化缩减,如移除不需要的功能;针对为解决同类需求,引入多个相似第三方库的场景,限定只用某一个,如 YYWebImage、SDWebImage 等同功能组件仅保留一个,其他业务需要进行迁移。同时,为了确认当前工程中用到的第三方库。
找由于复制粘贴产生的重复代码,然后抽出中间组件,各组件对中间组件进行依赖实现。 工程代码治理
Crash 治理
启动流程治理
工程化Yami工程化主要围绕三项开展,分别是:围绕组件化的基础设施、包分发平台以及持续交付。 围绕组件化的基础设施需要注意的是,工程化的基础设施,需要随着组件化、容器化阶段不停调整。并不是意味进入组件化后,工程化就不用继续,而是进入组件化后,工作重点主要放在组件化,但仍需投入精力调整优化相关的基础设施。 结合Yami场景,主要围绕组件化实现了以下命令行工具,用以提供业务同学的开发效率:
后文会结合具体场景说明工具作用。 组件管理(包含组件创建、发版等组件工具)区别于其他公司,Yami没有使用在 Podfile 中定义版本号的方式。主要因为Yami工程中组件较多(组件数量超 1430+),平均每隔 4.8 分钟发版一次(日均发版 100+)。如果使用 Podfile,会意味着每当组件发版,Podfile 都需要修改版本号,继而会产生大量的 Podfile 文件冲突。同时,Yami也经常存在多组件联合发版的问题,这样依赖上游需要同时调整多个组件版本号,存在较大的沟通成本。 基于上述考虑,Yami目前主要使用索引做组件管理,且固定以下命名规范(下列假设版本号为 X.Y.Z):
不同环境使用不同的 Git 仓库,且 Podfile 中固定了每个组件当前环境的仓库地址(所以切换环境时,需要调整 Podfile 中的 Source,并处理不同环境 git upstream 的合并)。仓库环境的拆分,避免了新版本开发影响到已有版本逻辑。 二进制(包含二进制调试工具、组件上游依赖查询工具、裙带源码组件切换工具)
最终,Yami完成基于 Oolong 的增量制作。需要说明的是,Yami不追求所有工程都是二进制,原因是开发工作一般以小时计,20min 的二进制编译时长已经能相对满足需求。 持续交付(包含编译成功节点切换工具)
除此之外,我们还利用了“飞书卡片”功能,定期输出构建信息。
组件化IPO 模型在开始组件化相关的内容前,我们首先要明确,组件化想要达到的效果是:化整为零,各自独立;确保每一部分是正确的,整体就是正确的。解决代码复用并不是组件化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组件化要解决的问题是将复杂的大工程拆分成很多简单的小工程,且小工程之间能够互相协作;工程使用了 Cocoapods 也不意味着已完成组件化。组件化的是指代码可以独立编译,可以独立测试。 在讲组件化之前,需要强调一个概念:“IPO”模型。 “IPO”模型是指:输入、处理、输出三者中,只要其中两者正确,剩余一者必定正确。该模型的指导意义在于指导我们如何做组件化拆解和组件设计。
“IPO”模型指导了我们做组件拆分的重点:将 Input 定义清楚,且确保 Process 代码正确。 在 CTMediator 方案体系下,OC Category / Swift Extension 的目的就是要保证 Input 是定义清楚的;剩余只需保证组件能够正确执行,即 Process 是正确的。那么 Output 就一定正确。如此一来,一个组件就是完整正确的。一个工程中只要每个组件都是完整正确的,那么这个工程就是完整正确的。 为什么不使用基于注册的组件化方案目前组件化方案主要分为两大类:
目前注册类方案存在管理注册时序、大量注册实例造成无用内存消耗、大量注册代码造成的时间损耗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使用各种“补丁逻辑”(例如直接将注册 URL 注入 mach_O 文件等)来解决。但若使用类 CTMediator 方案,则无需考虑类似问题,也就不需要去做“补丁逻辑”。 组件拆分粒度业界针对组件拆分粒度有不同的认知,因此也就会存在不同的讨论。这些讨论如果脱离了当前的业务阶和团队发展阶段,是没有意义的。在不同的阶段下,组件拆分粒度是不一样的。 小规模业务和团队小规模业务和团队(5人以内):此时应以业务线为维度拆分组件,拆分出几个组件即可,大多数情况下是 3 - 5 个。如果此时不做组件化、或拆分过多组件,工作效率都会降低。 在这样的业务规模和团队下,每次迭代时的迭代状态是这样的: 黄色的圆圈表示参与迭代并修改的组件。我们能够看到这三次迭代中,大家只需要关心各自业务的组件,迭代无关的组件可以不必修改。在这种情况下,组件化为工程带来了降低迭代复杂度的优势。 中等规模业务和团队中等规模业务和团队一般在 10 - 20 人左右,此时应以流程为维度拆分组件,组件数量大约在十几个到数十个不等。如果还保留之前小规模阶段的粒度或者拆得太细,工作效率就都不太理想。 ![]() 在这样的业务规模和团队下,每次迭代时的状态是这样的: 我们能够看到,在中等规模和团队的情况下,工程的组件化拆解就已经引入分层的概念了。工程分层没有绝对的标准,合理就行。绝大多数工程分层就是三层:业务实现层、胶水层、工具 SDK 层。 大规模业务和团队在大规模业务和团队下,工程师规模可能近百甚至几百,业务线越来越大。产品经理的数量也变得很多,需求越来越细。可能一个流程就是一个产品经理在提需求,一个业务线中有好几个产品经理去提需求是十分常见的情况。 那么,此时对应到我们的工程中,组件的拆解粒度也要更细,可能就要细到一个页面就是一个组件,一个工具就是一个组件。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工程效率。在这样的工程规模和组件粒度下,注册类的组件化方案可能就无法做到很好的支持。一方面注册会很消耗时间,另一方面,每拆一个组件就要对应要注册一个内容,提高了组件拆分的成本。 我们在进行架构设计的时候,要充分的考虑未来团队及工程的成长速度及成长规模,需要为工程设计一个合理的组件化方案。如果随着团队规模扩张,小问题再次变成大问题,没有真正的实现化整为零,则该组件化方案的价值就不大了。 在大规模业务和团队下,每次迭代时的状态是这样的: 通过这样的迭代状态,我们能够看到:
好的架构没有 Common 没有 Core,也不应该有大组件的存在为什么不允许存在公共模块有 Common / Core 时,意味着有那么一部分代码,其职责是不明确的。不明确职责的代码会造成代码未来难以维护,因此不是一个好的架构。 另外每人对 Common / Core 的认知不同,很可能会使得 Common / Core 变成一个公共垃圾堆,出现 “既然放哪里都不合适,那我就放 Common / Core 吧” 的情况。该垃圾堆持续增长,成为一座垃圾山,导致 Common / Core 未来无法维护。 为什么不允许存在大组件原因是大部分功能的开发,其实仅需要大组件的其中一个功能,但为了实现该功能,却需要引入一个大组件。这种情况不仅导致代码维护复杂,还会导致这个小组件编译时长不合理地增多。此时更合理的做法应该是将大组件打散成若干个小组件,其他组件需要啥,就只依赖它需要的那部分。我们认为一个大组件应该是由若干个小组件组成,而不是一个大组件由很多功能的代码拼成。 Argument List Too LongArgument List Too Long 指的是 Xcode 代码编译基本完成后,在执行工程 Build Phases 中的 Run Script 时 / 编译时突然停止。 ![]() 原因:Cocoapods 为 Pod 生成编译参数后,会写入到环境变量。此时若使用 Pod 构造的组件达到一定量级,会导致写入环境变量过多,继而导致环境变量总长度超过操作系统限制(即 26w 个字符),最终导致命令停止。 解决方案:环境变量中主要包含三个长度较长的内容,即 Header Search Path、Library Search Path 及 ModuleMap Path,所以关键是对这些信息进行合并。
容器化随着工程的成长和业务复杂度的提升,我们一路从工程化、组件化走来,最后走向容器化。在这个过程中,容器化在一定程度上引入了动态性,但动态性并不是工程的容器化阶段真正要解决的问题。 容器化真正解决的问题是改变工程的开发模式:容器化将工程师从业务、页面的开发,转而变成页面上某个小卡片小功能的开发,再由容器根据规则,将这些小卡片组装成为页面。 从组件化走向容器化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容器化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容器化是基于上一个阶段组件化的组件积累,逐步整合出来的。这意味着很多我们在组件化阶段已积累的组件,是可以在容器化过程中直接使用的。 视图渲染针对容器化处理,Yami会下发一个协议,然后容器会对该协议进行解析,随后递交至渲染器进行渲染,渲染过程中,其会通过 CTMediator 获取视图组件。该步骤中,容器实际上就是一个利用现有组件的手段,力求达到 “活字印刷” 的效果。 事件通信除了视图组件外,还存在事件需要进行通信。组件往容器传递事件,如果此时容器没有处理事件,则事件通过 CTMediator 继续进行分发。需要注意的是,事件可以由其他组件处理,也可以由容器自身直接处理(但如埋点等事件,更适合放在容器进行处理)。 除此之外,我们认为以命令模式来描述一个事件更为合理。因为在该模式下,我们告诉了开发者实现事件所有的充要条件。由于命令模式与 CTMediator 的 Target-Action 设计是一样的体系,因此容器化使用 CTMediator 进行实现则显得十分自然。 最终Yami落地后的容器化可以支持上述功能,基本与 React 类似,但使用的是原生组件构造的容器,相比而言,省去了通信时耗,理论性能更优。 此处再次重申,使用 WebView、Flutter、React、Weex 等容器技术搭建的工程,是具备了容器能力的工程。但在我个人看来,这并不意味着这个工程进入了容器化阶段。容器化阶段毕竟还是要从组件化逐步成长而来,利用组件化已有的体系和组件,针对已有的页面进行容器化的升级。 总结工程化、组件化一直是 iOS 业界日久不衰的话题之一。如何在工程演进的过程中,逐渐落地工程化、组件化,并复盘了在落地过程中的遇到的困难以及后续的方案迭代。除此之外,能够帮助我们在落地组件化之后,更好的面向构件开发。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