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看vite的源码(传送),恰逢公司的项目使用的是webpack,正好借此机会做下迁移,并将该过程记录。当前项目使用webpack+vue2
这里挑选了一个比较复杂的路由页面,分别使用vite和webpack启动,记录从npm run start到页面加载的耗时 vite ![]() webpack ![]() ![]()
![]() ![]()
![]() 和webpack一样,配置resolve.alias ![]()
![]() 使用vite内置的define代替webpack的DefinePlugin ![]()
![]() 定义server.proxy代替webpack的proxyTable,写法上仅框红的一处不太一样 ![]()
![]() yarn add vite-plugin-vue2,并在vite.config.js中引入并注册使用 ![]() ![]()
![]()
![]() 运行npm run dev:vite后打开浏览器,页面空白,可以看到入口的index.html中并没有引入script标签 ![]()
![]() yarn add vite-plugin-html,并在vite.config.js中引入并注册使用,其entry配置项即可帮助我们自动注入script标签 ![]()
![]()
![]() 不指定.vue扩展名称,会报如下错误 ![]() 点开该报错,感觉app并不是一个正常的文件 ![]() 故找到引用处,尝试添加.vue扩展名后重启,报错如下 ![]()
![]() 此时已经基本可以确定是省略扩展名称导致的了,故在resolve中增加如下配置 ![]()
![]()
![]() ![]()
![]() 在webpack中能直接使用是因为其内部帮我们做了处理,在vite中需要单独引入插件(yarn add vite-plugin-require-transform) ![]()
![]()
![]() ![]()
![]() 查看报错语句 ![]() 可以看到,其使用三元运算做了“降级处理”,理论上来说使用false的结果也问题不大 故,使用window来代替global ![]()
![]()
![]() ![]()
![]() 这是由于vue包中默认导出的是runtime版本,修改下之前定义的别名即可 ![]()
![]()
![]() ![]()
![]() 在webpack中通过ProvidePlugin提前注入相关依赖而不需要在页面中显示引入,在vite中可以使用@rollup/plugin-inject来代替 ![]()
![]()
![]() ![]()
![]() 由于本次目的仅仅是为开发环境做改造,故为了尽可能少的影响生产,这里随便写个插件过滤下 ![]()
![]()
![]() ![]()
![]() 这是之前我优化面包屑时候写的webpack的loader,需要按照vite插件的语法格式做下替换,将直接export的方式改为返回一个包含name和transform的对象的函数即可 ![]()
![]()
![]() ![]()
![]() 项目中大量使用了node的timers模块的setTimeout方法,这在vite中被视为内置模块是不允许被客户端调用的,估计当初是不小心自动引入的,同样的,我们在插件中识别并替换掉 ![]()
![]() 报错如下 ![]() 查看相关代码,感觉是process相关的错误 ![]() 故尝试安装process包,并通过inject进行注入 ![]()
![]()
![]() 报错如下 ![]()
![]() 这是因为‘~’符号不被vite识别,因为该符号是vue-cli中的用法,去掉即可 ![]()
![]()
![]() ![]()
![]() 在index.html中以cdn的当时引入,这虽然会对生产产生一定的影响,不过理论上其影响可以被忽略 ![]()
![]()
![]() 目前发现的,按钮直接的默认的空隙没了 ![]()
![]() 修改默认编译方式为preserve就可以了 ![]()
![]() 由于vite本身就是按需加载的,则我们在路由中进行的懒加载就显得有点鸡肋,而且还会影响vite的预构建行为 ![]() 故考虑将路由引用方式做调整,同样出于仅作用于本地开发环境的考虑,需要在plugin阶段做下转换,即: 将如下引入方式 ![]() 通过plugin替换为如下形式 ![]() 则随便写点正则 ![]() 替换结果如下 ![]() 取舍 这确实能有效避免二次预构建行为,也确实有效的提高了部分页面首次加载的时间,但是却导致首屏加载被拖到和webpack持平了,因此到底要不要改造路由方式就仁者见仁了.....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